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东接受采访。江苏省气象局供图 中华网10月15日电(记者 李智)天气预报不仅与日常出行密切相关,也与长江航运安全密切相关。在“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气象万千事件”线上回顾指导活动期间,记者陪同江苏海事局海上巡逻艇巡航长江,走访省气象局和海事部门,了解省气象局和海事部门如何利用数据共享和联合指挥来开启 “最后一公里”,让黄金水道实现“1+12”协同。 2018年至2023年,38.5%的工作船舶事故与极端天气直接相关。中国沿海地区占比为34.3%。暴风雨、大雾、寒潮位居前三位,分别占比55%、29%、16%。聚焦长江江苏段,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也面临气象“大考”:江苏海事局统计显示,在2019年至2023年年均事故总数下降23%的背景下,天气因素占水上交通事故的30%,成为威胁黄金水域安全畅通的重要变量。长江江苏段。中国网 李智 摄。作为典型的世界江海交汇水域,长江江苏段承担着全长江70%的货物运输量,集中了全省80%的散货运输和90%的能源外贸运输。整个路线曲折、纵横交错大陆、密集的桥梁和相互连接的交叉口。年均进出港船舶超过300万艘次。面对复杂的航行环境和严重的安全风险,准确可靠的气象保障服务对于保障航道安全畅通和区域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气象的“软肋”,江苏省气象局拿出了系统精准的“硬核”方案。 “十四五”以来,长江沿线八市气象部门与海事、港口集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构建长江沿岸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度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今年,双方进一步加强定期磋商、数据共享、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并通过“专题现场、人才交流、联合技术攻关”等模式推进一线合作。海岸巡逻艇上,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东告诉记者,去年11月,江苏出现大雾。江苏省交通气象服务队提前一周、两天、一天、12小时发布交通天气预报,时刻提醒海事部门注意谨慎;还及时发布大雾消散预报,为海事部门制定预警预案、高效恢复水上交通运营提供决策参考。 “没有船在等待加时赛。”他还向记者介绍了最新的水中气象元素检测设备。其中,天联I型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先进的气象环境观测软硬件解决方案。系统可实时获取长江航道沿线不同高度的能见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压、风速、风向等基本气象参数,为海事部门提供精细化气象支撑,协助船舶航行、航道维护、应急搜救等海上作业;路昌I型(TWF10)交通综合气象监测仪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安装方便、维护方便、工程成本低。可实时采集交通沿线能见度、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道路温度等交通环境要素数据,并按照标准数据协议进行分析、处理、存储,最后统一上传。这是专为内河运输应用场景设计的新一代专业可靠的交通气象监测设备。据了解,江苏省气象局和江苏海事局还联合开发了航运企业数字化服务系统,帮助航运企业有效落实防灾减灾等核心安全责任。特别是今年第13号、第14号台风登陆前,系统迅速识别出风圈级别范围内的江苏籍船舶,立即向涉事175家船公司、347艘船舶、2900余名船员发出准确预警,并下达管控指令。双方在决议中还重点聚焦关键场景,共同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合作和产品创新。例如,依靠沿河部署的闭路电视视频监控呃重点突破河流能见度智能识别、强对流天气外推预警等关键技术。整合多源数据,形成港口运营风险指数、船舶航行安全等级、气象航线评估等一系列量化产品。编辑:刘英 吴亮
【责任编辑:刘俊岭】